2014年6月26日下午三點,廣州圖書館九樓家譜查詢中心內,62歲的李曉明老人已經站了近1個小時,他架著老花眼鏡,打開500頁厚的李氏族譜總譜,一頁一頁翻看,滿是皺紋的手在目錄上移動著,試圖在姓氏里找到祖先的名字,解開家族謎團。
  這個成立已經一周年的家譜查詢中心,每周末都會迎來像李曉明這樣的市民,來尋根探源,追問“我是誰”、“我從何處來”的哲學命題。馬爾克斯說過:“一個人如果沒有親人埋在這片土地底下,就不算這片土地的人。”“參天之木,必有其根;懷山之水,必有其源。”家譜,這一記載血緣延續和歷史細節的典籍,正越來越受到重視,從故紙堆中重煥光彩。今天,南都記者帶你一起去探尋家譜的故事。
  尋根 追問“”
  “老先生,您坐著查吧,站著累。”廣州圖書館家譜查詢中心的工作人員善意提醒。李曉明老人擺擺手,從環保袋里找出翻拍的族譜資料,彎腰繼續翻看著。“這裡也沒有,我能不能多看幾本?”時間又過了半小時,他不好意思地問。工作人員領他到藏書櫃,又取出一本李氏總譜。
  這已經是李曉明第三次到家譜查詢中心尋根了。來廣州定居的六年裡,他一直不曾忘記湖南衡陽常寧市宜潭鄉老家父老的叮囑:飲水思源,有機會就把祖譜斷層的部分續上。去年六月李曉明到廣州圖書館游覽,發現了9樓的家譜查詢中心,立即跟湖南的父老聯繫,收集祖先的信息,開始了大海撈針式的尋根行動。
  根據族譜的資料,李曉明的始祖李憲(憲),是唐朝西平王之子,他是李憲之子文五郎第二十三代孫,早在1991年就參與村的族譜修訂,他們缺失的是文五郎之前15年的族譜,“很多人都說找不到的了”,但李曉明仍在堅持,“後代不能亂認祖宗啊。”
  尋根問祖的家譜查詢中心,偶爾也能見到年輕人的面孔。6月26日這天,電腦查詢處就坐著一對來自福建的夫妻,埋頭查詢外祖父的資料。曹先生和愛人從福建到廣州游玩,游覽廣州圖書館時發現藏在深閨的家譜查詢中心,於是好奇想查一下自己外祖父的資料。曹先生說,父親是入贅到曹家,當時應該只有大戶人家才會招贅,年少時經常聽母親講起外祖父的事跡,讓他對離世的外祖父產生好奇。不過,他打開猶他家譜學會家譜樹,輸入外祖父曹秋的名字,顯示沒有資料登記。工作人員建議他從姓氏開始查找,在圖書館書目檢索曹姓,由於不知道外祖父的祖先信息,也無法詳細進一步查詢。
  簡單查閱無果後,曹先生和愛人匆匆離去。角落裡,李曉明仍俯在方桌前,繼續尋找著祖輩的蛛絲馬跡。
  館藏 2000冊家譜開放查詢
  這間為市民提供尋根的“廣州家譜查詢中心”位於廣州圖書館九樓人文館內,自2013年6月28日至今,已經成立一年。館藏8000多冊家譜及相關文獻,以廣東為重點輻射全國,可查到民國時期。
  家譜查詢開放後,頗受讀者歡迎,逢到周末,便有市民前來查詢,人多的時候一天有近三十人。查詢族譜的人主要分為兩種,一種是像李曉明這樣的村中長老,想要接續斷層族譜;另一種則多是中年人,前來查尋自己身世。
  從八樓拾級而上,兩旁青磚牆、滿洲窗映入眼帘,穿梭於古色古香的書櫃之間,嶺南風韻撲面而來。2000多冊家譜分別儲藏在32個仿古木櫃里,用金色仿古鎖鎖上,市民辦理登記手續就可以免費閱覽家譜資料。家譜查詢中心還設有兩臺電腦供市民電子查閱。數據庫支持對11個字段檢索:分別為1、題名;2、姓氏;3、居地;4、著者;5、出版社;6、索書號等,需要查詢家譜的市民,只需要在電腦輸入其中一個字段,就能檢索到館藏姓氏家譜目錄介紹。
  展示區的姓氏家譜共包含100多個姓氏,多是複本。這些收藏的家譜主要按收藏時間排列,其中周姓的相關家譜最多,多達200本,羅姓有116本,梁姓66本;罕見的姓如倫姓、湛姓也有收集。而最完整的族譜當數曾氏,一共有9冊,第一冊有完整的序,介紹曾氏家族文化,每一頁都有當時官印,相當珍貴。此外,家譜中心還有全套共999捲的《中華姓氏始遷祖世系大典》及其他相關辭典,有助於市民瞭解自己的姓氏起源、譜系和世序圖等。
  由於族譜資料珍貴,通常只有一本,目前暫時不設借閱。市民檢索到書目錄後,需要由工作人員開鎖取出族譜,方可查閱,但不設閱覽時間限制。據悉,除這2000冊以外,其他家譜有的因年代久遠需儲存在恆溫儲室內,部分仍未進行編目,暫不能通過電腦進行查詢。
  收集 教授生病“撿回”珍貴家譜
  說起家譜查詢中心,不得不提資深圖書館學專家駱偉教授。這位今年已經79歲的老人,見面喜歡問“貴姓”,只要你報上廣東的一個姓氏和家鄉名,他就能馬上跟你說上幾句家鄉話。1985年來到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任副教授的駱偉,花了十年時間編寫出《嶺南姓氏族譜輯錄》。目前家譜中心館藏的家譜,80%是由他引進的。
  駱偉回憶,廣州圖書館早在十年前就在收集家譜,但規模不大,2007年開始,政府對古籍、家譜類書籍開始投入資金,進行大規模採購,曾經從書商購進兩部明代安徽績溪胡氏家譜,相當珍貴。
  2006年,駱偉因心臟病入院,在省人民醫院住了四個月,與同房病友聊天中,發現他是增城明朝廣東學者湛若水後裔,家裡收藏有《湛氏族譜》。2007年,康復的駱偉與廣州圖書館當時副館長方家忠一行人前往增城,借出族譜複印,為圖書館收入一名人族譜。至今,購買古代族譜時,館方工作人員還會邀請他作鑒定。
  據駱偉粗略統計,全國民間族譜至今存世的約有十萬種以上,而全國圖書館、檔案館收集的只有七八千種,大部分族譜還散落在民間。
 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,一套完整的家譜,會記錄著家族的來源、遷徙的軌跡,還包羅了家族生息、繁衍、婚姻、文化、族規、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,是族人後代尋根的重要依據。“歷史的東西應該傳承下去。”這位年屆8旬的教授說。
  除了主動收集,市民捐贈也是家譜查詢中心館藏的一大來源。過去一年裡,圖書館接收了幾百本熱心市民捐贈的族譜副本,占了展示冊數的四分之一。
  但比起上海圖書館17000多份家譜,目前廣州館藏的家譜數量相形見絀,主要還是集中在珠三角地區,省外姓氏族譜數量較少,不過該館跟上海圖書館、美國猶他家譜館常有來往,有需要的市民可以在工作人員處登記想要查詢的家譜資料,工作人員可代為咨詢。
  斷層 與時間賽跑的修譜
  “其實我跟你一樣,一開始對族譜並沒有概念,”駱偉說,自己連爺爺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。1993年,他申請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,開展廣東地方文獻與檔案的研究,這是第一個市級研究項目申請到國家立項,拿到一筆2萬多元的經費,家譜也納入了他的研究項目當中。
  從那開始,駱偉很想弄清楚自己從哪來,開始了尋根之旅。對於祖輩的記憶,他只瞭解簡單的情況,知道曾祖父是花都人,父親那一代就上岸居住了,自己一歲多跟父母逃到韶關,14歲那年父親離開自己,家裡沒有家譜,家族故事也成了個謎。
  聽二姐說,花都駱村有駱氏族譜,駱偉到駱村祠堂尋找族譜,無奈因為說不出爺爺的名字,村長和書記只許他翻看前面兩頁,而父親的名字修改過,村長說族譜只登記真名,無法查到。
  祖輩的故事就這樣成了個謎,是駱偉最大的遺憾。遇到想要查家族的人,他總是很熱心相助,希望幫人完成心愿。
  “誰都想知道自己的根,有根才有認同感。”駱偉說,廣東省是外來民族的省份,又是外遷省份,本地人已經很少了,因著這個特性,嶺南的族譜顯得尤為重要,廣東出人,凡有成就,都想回到開始的地方光宗耀祖,尋找自己的根,對廣東出去的華僑特別重要。
  駱偉印象中,族譜遭受了兩次嚴重的破壞。第一次是在上世紀50年代,當時族長都是一族之長,地主、土豪,族譜被視為封建的東西,遭受滅頂之災。第二次是“文革”“破四舊”,很多都被燒掉了。然而,當時也有一些大膽的人,冒險搶救,留下族譜。比如潭山村的許氏族譜,就是當時的祖先悄悄藏起來的。
  現保存在圖書館九冊的曾氏族譜,則是從番禺石碁橋山村康公廟的守廟人手裡徵來的,上世紀80年代初,一位曾姓後人,把曾氏族譜拿去廟宇,讓守廟的人代為保管。約在2001年,番禺熱心收集族譜的老人王錦添從村民口中獲知有曾氏族譜,跑去借來複印,“這麼多年來第一次發現這麼完整的族譜。”王錦添老人回憶說,他跑去市橋沙墟第一間複印店,花了一個上午複印完,支付了300元,將複本送給了廣州圖書館。
  數典忘祖,駱偉說,民間族譜20年一修,如果20年不修譜,族人相見如陌人。“文革”燒掉的族譜造成族譜的斷層。因為編寫嶺南族譜原因,他時常會收到有些姓氏後人給他寫信,問起自己祖先是誰?什麼時候遷徙到城市。這讓駱偉覺得,家族的斷層實在是太可惜了。
  現狀 缺錢缺人缺規範
  家譜是一個家族最主要的文獻,也記錄了眾多的歷史資料,與國史、地方志一起,構成中國曆史的三大支柱。近年來,廣州不少村落掀起重修家譜潮,番禺善世堂後人斥資千萬修複村古舊祠堂、欲重寫族譜;珠村潘氏後人潘劍明為修複族譜奔走多年。
  然而修譜進展比想象中的要難很多。駱偉介紹,修族譜第一步就是徵集意見,需要村每個家庭派代表,決定是否重修族譜,以前由族長髮起,現在由村長、書記,或村中有聲望的老人才能發起;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需解決資金問題,錢由誰出?哪裡出?涉及到出省尋根都會產生交通費用;然後是修訂族譜章程,決定從何時開始修,女子入不入譜,字派怎麼定,是否遵照以前字派;最後是採編團隊的確定,由誰來編,需要村裡既有聲望對村歷史瞭解,又有文化的人,才能勝任。
  寫於清代的珠村潘氏族譜編修規例中,開篇即敬告後人:族譜之修與國史之修無異,載筆在一日,微信在百年。各司事尚期矢公失慎,勿順人情,勿持私見。蓋一日之誤,千百年之誤也,可勿思之。
  然後,現在很多重修的族譜已經不規範。有的牽強附會“高攀名人”,有的對“不光彩”的祖先含糊其辭。更多的是一切從簡,以前的族譜有詳細記錄祖先事跡、成就,現在新編的部分族譜簡化成家族成員名字排列。
  “我兒子已經是沒被寫進族譜的第四代,如果等到他這代都四五十歲了才來重修,基本上已經不可能再續下去了。”潘劍明說自己天天都在想能儘快重修族譜。“重修族譜必須得到族人父老的支持還得有資金維持開銷,現在還需要政府的協作,靠一個人的力量是沒可能辦成的。”
  而比斷掉的家族記憶更難接續的,是修譜人的斷層。隨著村裡長老的老去,對祖先事跡知之不詳的年輕人,能承擔修譜大任嗎?
  你可能不知道的族譜常識
  ●族譜名稱 由於時代不同名稱也不同。
  秦代及秦以前:牒、譜、世本
  唐~漢:世譜、圖譜、氏譜、家譜、系譜
  宋代:族譜、家乘、世譜等
  明~清:家譜、族譜、宗譜、世譜、家乘、支譜、房譜、祠譜、族簿、合譜、聯宗譜、簡譜、通譜、繞譜、大同譜等
  近現代:源流考、鄉賢錄、傳芳集、清芳志、溯源記、宗聲、淵源錄、譜系、氏志、子孫名簿、生長簿、尊祖錄等
  上述譜名,種類繁多,從明清以來,譜名多用家譜、族譜、宗譜等。
  ●譜序主要說明修譜的緣由和經過,一般由名人、學者或家族有名望的人寫。有的譜書把以前序也收入,反映歷代修譜概況(如花都炭步駱村駱氏宗譜,有四川總督駱乘章序)
  ●譜例 是修譜發凡體例,對篡修原則和內容制定,起指導和關鍵作用。
  ●姓族源流 說明家族得姓來由及遷徙分佈情況。
  ●世系 反映家族成員之間關係及發展脈絡,是譜書的主體,形式有多種。
  第一種:歐陽修式:從左到右分格橫排,一格一世。
  第二種:蘇(洵)式:從左到右上下直行。
  第三種:寶塔式:宋代已出現,因豎線永在橫線中央,人名旁寫傳略篇幅有限,常令人感不便。
  第四種:牒式:不用任何線條做圖表,只依世代先後列出人物字號生平等。
  專家講古
  嶺南經歷三次“移民潮”
 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、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、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教授介紹,廣州人口遷徙的歷史是整個廣東及嶺南地區人口遷徙歷史的一部分,瞭解廣州人口遷徙的歷史,就要瞭解嶺南地區人口遷徙的歷史。
  嶺南地區的土著是百越族。秦始皇統一中國,任教和趙佗帶領五十萬大軍南下,平定嶺南後,五十萬大軍落籍嶺南。趙佗提出“和輯百越”,鼓勵北方軍隊跟當地百越族通婚。這就是嶺南的第一批移民。百越族是沒有姓的,北方來的軍隊才有姓。在趙佗當龍川令的佗城有許多姓氏的宗祠,就是北方軍隊與百越族通婚之後建立起來的。
  第二批移民是在漢武帝時期,南越國造反漢武帝發兵平定,在今天廣西梧州與廣東封開的交界處會師成立首府統治嶺南,漢武帝稱“初開粵地,廣布恩信”,所以這個地方就叫廣信。廣東、廣西的就是“廣信之東”、“廣信之西”的意思。廣信作為首府統治嶺南四百年,廣府文化得名於此,粵語就是在這期間產生的。這期間,除了大軍駐扎落戶外,還有許多因北方常年打仗而遷徙來的人口。
  唐玄宗時期,丞相張九齡開南雄梅關,梅嶺古道可通馬車,打通北方與嶺南的通道,因此又有移民通過此路來到嶺南。
  最大批的移民是在宋代。北宋被金國滅,南宋偏安於南方,大批宋朝移民經過梅關珠璣巷到了廣東。據歷史記載,宋代大規模的移民有三次,每次都有一百萬人口的規模。後來南宋滅亡以及滿族入關明朝滅亡也帶來了大批移民。
  中國姓氏文化的代表就是家譜。家譜與族譜是一樣的,開始時家的規模小就是家譜,後來開枝散葉規模大了就成了族譜。無論是舉家舉族移民,還是個人來此成家立業,都需要保持家族的凝聚力,所以就有了宗祠和族譜,家譜文化其實是移民保持凝聚力的一種體現。
  AⅡ04-09版
  統籌:
  南都記者李春花
  採寫:南都記者李春花 孔小雲 黃雅熙實習生 陳儀 盧佩儀
  攝影:南都記者 林宏賢 實習生 陳浩森 吳洋
  徵集啟示
  南都幫你查家譜
  即日起,南方都市報聯手廣州圖書館,與你一起追尋家族記憶。歡迎你報名講述自己的家族歷史,我們將從報名名單中抽取讀者,協助你追尋家族歷史的有關線索。報名請寫清本人姓名,家族所在地,及你所知道的家族故事,想尋找的家族故事。同時,廣州圖書館家譜查詢中心歡迎各團體、個人捐贈有關家譜的各類型文獻,也歡迎來信分享你的家族故事。
  報名方式: 私信微博:@南都廣州 郵箱:xunzhaojiapu@163.com私信微信公共號:咩事  (原標題:客從何處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c71tccxl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